据调查,96.7%的家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,83.3%的家长比较关注文化类课程……培养阳光、乐学、善行的儿童,是盛泽小学教育者的共同需求。而建构“和合”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。因此,“和合”课程内涵主要体现为:身心合一、课程综合、文化融合。
基于此,本学期教科工作思路如下:
目标:阳光、乐学、善行好儿童方式:“和合”课程文化课程学科课程(分科、综合)课程教学文化融合智慧学习身心发展
一、重点工作梳理
本学期教科重点工作为:1.《盛泽小学课程实施方案》修订;2.区级课题申报;3.学校“和合”校本课程建设。4.学校“和合”国家跨学科课程建构。5.“和合”课堂教学模式创建。6.学校市级课题开展。7.学校教科研成果梳理。
二、文化建构
标准:教育主体理解学校文化,落实到课堂教学,并能够形成相应成果。做到能记忆、能行动,能创新。主要落实在以下三方面。
1.深化《盛泽小学课程实施方案》修订,“让学生成为阳光、乐学、善行‘小和娃’”的培养目标,能够被教师、学生、家长所理解,并能够落实到教学生活,创新教学行为方式,切实提高改变学生素质。
2.推行“和合”文化宣讲活动。包括三方面宣讲,一是邀请校外文化宣讲员围绕“丝绸文化”开展宣讲活动,形成共建美好家园的社会愿景。二是组织教师通过“目澜讲堂”等平台,开展争做“小和娃”教学经验宣讲活动,介绍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,提高教职员工的认识和行动能力。三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“小和娃”伴我成长活动,让学生看到自身和同伴的闪光点,树立远大的学习理想。三方面共同推进,形成积极向上、和谐共进的校园氛围。
3.推进市级课题《基础教育集团型学校再生机制的研究》,深化子课题《基础教育集团型学校文化再生机制的研究》,利用集团化学校文化优势,改进原有生态,形成新的机制,促进学校持续性发展。
三、教学建构
标准:建立能够适应学生、课标的课堂教学行为,优化课堂教学标准,落实“减负增效”理念,促进学生身心发展。主要落实以下三方面:
1.优化阅读——教学行为。通过持续性的专业阅读,阅读各科课程标准、《新课堂“怎么办”》等书籍,理解新课程概念。本学期期初开展全体教师阅读沙龙活动,介绍新课堂实践经验,为下一阶段创新新课堂模式奠定基础。实现从理解——实践——创新的三步走行动。
2.继续深化教科研融合模式。继续推行“一堂课、一次微讲座、一场研讨”的课题进课堂活动。优化教科研小组成员结构,推行“行政”+“备课组”+“课题组”的建构,深度对标课程标准,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。
3.推进“跨学科”教学研究。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:重组课程结构,推行“主题引领下的跨学科”模式。改革教学方式,符合学生学习心理,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。改进评价方式,在“跨”上做文章,制定“跨而增智”“跨而减负”的评价标准……梳理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。
四、科研建构
标准:做到课题和工作的整合,教师和学生的整合,课程和教学的整合……通过高质量的课程、教师、行为造就高质量的学生。
1.优化“和合”课程建设。课程如何整合,需要多维度建构。在课程内容维度方面,需要做好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。找准国家课程的关联,补充校本课程,共同实现课程目标。在课程时间维度方面,做好幼小衔接、学段衔接、小初衔接课程建设,确保学生顺利度过“拔节”阶段。从课程质量维度方面,要做好精品课程衔接,打造学校特色……要发挥课程的整合作用。
2.推进《基础教育集团型学校再生课堂的研究》。课堂需要再生,再生是优质课堂的品质体现。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,好课的要求是不断提升的。从学生的需要来看,好课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。从教师的发展而言,好课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优体现……学校建立再生课堂的评价标准,优化课程的标准落实。
3.做好区级课题的研究任务。围绕吴江区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要求,积极组织一线教师申报区级课题。需要加强六方面过程性管理:做好课题研究计划、总结、过程性记录(每月一次)、研究资料、研究成果、结题报告。严格遵循课题管理要求,其中研究人员变更须申报上级部门批准。学校教科室组建“课题网络研修小组”,每两周中午组织一次课题研讨活动,通过展示、点评、修改等形式,提高课题方案设计质量。
五、资源建构
标准: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,提高课程的“和合”效能
1.做好教学成果梳理工作。“旨在提高学习力的三单设计和应用的研究”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课题,教科室需要做好专著《为了每一个学生》的出版工作,做好课题成果的梳理和推广,同时提高研究质量,提升研究层次,使之成为学生“减负增效”的有力手段。
2.优化信息环境。优化校园网科研板块的建设,做好微信推介,向报刊杂志介绍科研经验。做好以往教科经验的整理工作,包括学校课题资料、校刊、专著、校史、年鉴。
3.做好科研简报工作和《目澜教育》。做好每学期一期《目澜教育》编撰工作。简报每月一期,总结学校科研工作,做到内容充实,活动丰富。
4.继续做好学校陶研工作,将陶行知研究和国家课程改革、学校特色建设结合起来,严格落实陶研课题研究工作,确保学校陶研工作做深做实。
任务分工:
娄小明:学校文化建设、学校特色建设、学校情报工作策划、教师发展、片教科研活动、学校重大教科活动、教科日常活动、教科工作考核
吴倩倩:学校集体课题研究、苏州市级课题结题、目澜讲堂、课题考核
田燕菲:教科微信发布、青年教师随笔评比、陶研会
徐琳劼:课题网络化管理,校刊一期
吴怡婷:教科月报(每月一期)
杨雯清:分管兴桥教科工作
教科每周工作安排
序号 | 周次 | 内容 | 负责领导 |
1 | 第一周 | 制 订教科工作计划 制订目澜讲堂计划 学校读书活动展示、学期论文评比 | 娄小明 吴倩倩 吴倩倩 |
2 | 第二周 | 教科组研讨会 行政读书沙龙 课题网络研修(一) | 娄小明 娄小明 娄小明、吴倩倩 |
3 | 第三周 | 陶研会活动方案 目澜讲堂:“和合管理”(管理) 区教科协作组活动 | 娄小明 吴倩倩 娄小明、吴倩倩 |
4 | 第四周 | 学校 课程设计方案公布 课题网络研修(二) | 娄小明 娄小明、吴倩倩 |
5 | 第五周 | 教科月报上送 青年教师随笔上报 | 吴怡婷 田燕菲 |
6 | 第六周 | 课题网络化检查通报 课题网络研修(三) | 徐琳劼 娄小明、吴倩倩 |
7 | 第七周 | 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 目澜讲堂:“和合教学”(教学) | 吴倩倩 吴倩倩 |
8 | 第八周 | 课题网络研修(四) | 娄小明、吴倩倩 |
9 | 第九周 | 学校课题研究( 文化再生) | 娄小明 |
10 | 第十周 | 教科月报上送 | 吴怡婷 |
11 | 第十一周 | 课题网络化检查通报 目澜讲堂:“和合教育“(教育) | 徐琳劼 吴倩倩 |
12 | 第十二周 | 《目澜教育》 2025出刊 | 徐琳劼 |
13 | 第十三周 | 区课题上送(预计) | 吴倩倩 |
14 | 第十四周 | 教科月报上送 | 吴怡婷 |
15 | 第十五周 | 月课题网络化检查通报 目澜讲堂:“ 和合生长”(学生个案) | 徐琳劼 吴倩倩 |
16 | 第十六周 | 机动 | |
17 | 第十七周 | 学校课题研究( 再生课堂) | 娄小明 |
18 | 第十八周 | 教科协作组年度成果交流会 | 娄小明、徐琳劼 |
19 | 第十九周 | 课题资料整理 | 娄小明 |
20 | 第二十周 | 期末论文评比 | 娄小明 |
21 | 第二十一周 | 教科期末工作考核 教科期末工作总结 寒假读书活动 | 娄小明 吴倩倩 吴倩倩 |
盛泽小学教科室
2025.07.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