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指导思想
依据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精神,秉承“立德树人、以文化人”的根本任务,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,凸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。以“学为中心、能力为重”为核心理念,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推进“教学评一致性”的实践探索。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、思维发展和文化传承,促进高年级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,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。
二、工作目标
(一)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教研实效
通过加强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与课堂转化能力,推动教师实现从“教教材”向“用教材教”的实质性转变。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,确保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或论文,逐步形成“教研相长”的良性循环。
(二)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综合发展
借助系统化、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,如“推普周”“阅读节”“写字比赛”等,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全面提升语言表达、书写规范与阅读品质,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情趣。
(三)构建协同共进的教研文化
进一步完善“集体备课—课堂实践—反思改进”的教研机制,强化年级间、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,着力打造学习型、研究型的教研团队,有力推动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。
三、主要工作及措施
(一)加强教学常规管理
1. 规范教案撰写与检查
月组织一次教案检查,重点评估教学目标、重难点处理、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,优秀教案进行展示交流,问题教案及时反馈并督促改进。
2.深化听课评课机制
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,教研组长不少于20节。听课重点关注课堂组织、师生互动与学生参与度,课后及时开展评课,促进教学相长。
3.严格作业批改与反馈
要求教师全批全改作业,注重评语指导,定期抽查作业批改情况,发现问题及时整改。
(二)推进教学研究活动
1. 集体备课制度化
月固定时间开展集体备课,主备人提前准备,组内共同研讨教材、教法与学法,形成优质教学方案。
2.课题研究常态化
各备课组至少申报一项校级课题,聚焦教学难点与热点问题,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。
3.举办教学研讨沙龙
围绕“语文任务群设计与实施”“写字教学策略”等主题,邀请校内外专家或骨干教师分享经验,拓宽教师视野。
(三)组织语文特色活动
1. 推普周系列活动
结合全国推普周,开展主题班会、朗诵展示、规范用语宣传等活动,增强学生普通话应用意识与能力。
2.校园阅读节
举办“书香校园”阅读节,包括好书推荐、阅读打卡、班级读书角评比、作家进校园等活动,营造良好阅读氛围。
3.写字比赛
组织全校性硬笔/软笔写字比赛,分年级设定书写内容,评选“书写小能手”,展示优秀作品,提升学生书写规范与审美能力。
4.征文与朗诵活动
延续传统,每学期开展一次征文比赛与朗诵比赛,鼓励学生自由表达,优秀作品结集展示。
(四)加强教师队伍建设
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,如教学技能提升、信息技术应用、课题研究方法等,每学年至少参加1次校外培训。校内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与专题讲座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。
四、工作安排
第1~2周
1. 制定学期教研计划,调整各年级教学进度。
2. 开展上学期教学质量分析,明确本学期教学重点。
第3~6周
1.启动推普周系列活动。
2.开展第一次集体备课及听课评课活动。
3.组织写字比赛初赛。
第7~10周
1.举办校园阅读节启动仪式。
2.开展教学研讨沙龙,主题为“写字教学与语文素养融合”。
3.组织征文大赛初赛。
第11~14周
1.进行中期教学常规检查。
2.举办写字比赛决赛并展示优秀作品。
3.开展读书分享会中期交流活动。
第15~18周
1.组织朗诵比赛。
2.进行第二次教案检查与反馈。
3.各备课组整理课题研究材料。
第19~22周
1.开展期末复习与考试安排。
2.总结学期教研工作,规划下一学期教研方向。
五、保障措施
1. 组织保障
确立语文教研组工作领导小组,由教研组长牵头,各年级备课组长协同,确保计划有序推进。
2.制度保障
完善教案检查、听课评课、教学研讨等制度,规范教学与教研行为。
3.资源保障
学校提供必要的图书、设备与经费支持,保障教研活动与语文特色活动顺利开展。
通过本学期教学计划的全面实施,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将齐心协力,共同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优化,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。在这个过程中,教师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、写作表达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,全方位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,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均衡而全面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