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20日,盛泽小学兴桥校区语文教研组聚焦“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”开展骨干展示课活动。杨雯清老师执教《棉花姑娘》一课。
《棉花姑娘》作为一篇兼具科普性与故事性的课文,不仅承载着语言训练的功能,更藏着与传统文化对话的窗口。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根脉,杨老师从三个维度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:生态智慧、劳动文明与人文精神,让传统文化“活”在课堂里。
一、借生态叙事,传承“天人合一”的东方智慧
在精读课文环节,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探究“燕子、啄木鸟为何无法帮助棉花姑娘”,而杨老师引入传统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观:从《荀子》的“草木荣华滋硕之时,则斧斤不入山林”到《齐民要术》的农耕智慧,古人早已深谙万物各安其位、共生共荣的道理。教学中,杨老师展示古代农事图,结合课文讲解:“古人画里的稻田、桑林、飞鸟,就像课文里的棉花与益虫,彼此依存。这就是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生态哲学——顺应自然,和谐共生。”如此,科学知识与文化理念自然交融,学生既理解了动物习性,又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智慧内核。
二、以棉花为媒,触摸农耕文明的温度
棉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,从宋元时期的广泛传播到明清“衣被天下”的盛景,它串联起一部鲜活的农耕文明史。在学习七星瓢虫帮助棉花姑娘后,杨老师设计“棉花的前世今生”拓展环节:看:播放传统棉纺织工艺纪录片,展示弹花、纺纱、织布的流程;读:诵读古诗“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”,感受古人劳作的艰辛与智慧;思:提问“为什么古人说‘棉花是‘软黄金’?”引导学生体会棉花在传统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。
通过这样的设计,棉花不再只是故事主角,更成为学生感知农耕文化、理解劳动价值的载体。
三、用互助故事,传递中华美德的力量
课文中动物们接力帮助棉花姑娘的情节,正是“仁者爱人”“守望相助”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。在拓展延伸环节,杨老师开展“古今互助故事会”:链接经典:讲述“孔融让梨”“管鲍之交”等典故,对比课文中的互助精神;回归生活:鼓励学生分享身边的助人故事,将传统文化与现实联结;升华情感:引用《论语》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引导学生思考“互助”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如此,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,而是通过故事与经典,让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流淌在学生心间。